首页 > 专家说税

瑞士信贷经济师建议中国应在加税的同时加息


   来源:和讯网   
    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已重新进入过热状态。不过,此次过热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和房地产,而不是两年前的工业投资领域。基建对于提高生产力、开发内陆经济、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问题出在热钱刺激下的房地产热已出现全国性的、空前的失控。为房地产热降温的最直接有效方法,不是加息,不是行政调控,而是加税。加税的同时,央行应该逐步加息,将过度宽松的金融环境调整回“中性” 
    人民银行于4月28日宣布提高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27%。这项政策,明显是针对重新过热的经济。 
  经济再次“过热” 
  第一季度的数字显示,零售消费在3月份基本稳定,同比增长12.8%(1-2月为12.5%),但固定资产投资在3月份激增32.7%(1-2月为26.6%),同期工业生产反弹至17.8%(1-2月为16.2%)。中国经济在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引擎的全速推进下,增长势头已恢复到2004年宏观调控前的水平。笔者认为经济已重新进入过热状态。 
  过热的一个重大症状是信贷失控。政府自年初起进一步放松对银行贷款的管制,不过北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信贷会出现咆哮式增长。今年第一季度信贷同比增长70%,新增贷款1.26兆元,完成全年计划的一半。 
  这轮信贷激增的主要对象不是特定产业,而是地方政府。在“十一五”规划、开发内陆经济、大搞基础建设的旗号下,银行动辄授予地方几十亿元的贷款额度。出手之大方,较上一轮的钢铁、水泥项目投资,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次央行加息,只加贷款利率而不加存款利率,表明政府仍然顾忌海外热钱流入,希望将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息差维持下去。加息幅度仅为0.27%,体现出政府的本意在于警示,而非大规模收紧银根,加息对经济的象征意义大过实质意义。 
  过热的不是工业,而是房地产 
  笔者相信,加息是政策组合拳中的第一招,后续措施还会陆续出台。从银行准备金率到贷款的行政指导,从土地政策到行业政策,政府会实施一系列的调整。某种程度上说,信贷的失控打乱了政府今年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安排,不得不重新回到总量控制,以放慢投资增长。 
  但是,新一轮政策调整与两年前的宏观调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今年的经济中,通货膨胀压力不大,部分行业更面临通缩压力。投资激增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和房地产领域,工业投资并不像两年前那样钢铁厂、水泥厂遍地开花。在中国,基础建设是不足,而非过剩。基建对于提高生产力、开发内陆经济、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相信政府不会对此踩刹车。问题出在热钱刺激下的房地产热已出现全国性的、空前的失控。 
  2004年的宏观调控以及2005年春的房地产新政,在为房地产热降温上,笔者认为基本上是失败的。宏观调控只是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制止银行贷款流向开发商。这对个别中、小开发商可能是致命的,但对资金充沛的大开发商并不造成实质性威胁,相反为他们的趁机扩张提供了方便。国内的大企业和海外基金也加入战团,中国今天的房地产市场比两年前更热(个别城市如上海例外),而且波及全国大中小城市。 
  有效方法不是加息,而是加税 
  过剩的资金流动性,是新一轮房地产热的根源。这个问题不解决,房价上升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根据笔者测算,中国的贷款利率需要上升3%,存款利率需要上升2%,才能从目前的超低(抗通缩)水平,恢复到中性区间。以目前的通胀状况,很难想象央行对息口做如此大的动作。换句话说,尽管利率出现些微上调,中国的整体货币政策环境依然宽松,暂时不足以为房地产热作实质性降温。 
  “五一”长假期间,北京房价出现了一轮疯涨。虽然由于楼盘质量、地段不同,房价之间存在着不可比因素;开发商的炒作以及房地产市场本身的不规范,也减低了价格信息的可信度。但是北京房地产市场在升温、房价在急升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个现象不仅北京有,许多其他城市也有。甚至去年被房地产新政打压的华东各城市,也在热钱回流下蠢蠢欲动。 
  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强力政策出台,以目前可以看到的政策组合拳,笔者估计,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在下半年可能会有一次明显上涨。储蓄利率远低过租金回报,全国范围内热钱泛滥,是推动房价上涨的主要动力。房地产泡沫一旦形成,对经济持续繁荣和对金融安全的威胁,可能远超过两年前的重工业投资热。 
  为房地产热降温的最直接有效方法,不是加息,不是行政调控,而是加税,打击炒作。加税曾经在两个月内将上海房地产市场由沸点降到冰点,其定点杀伤力可见一斑。同时央行应该逐步加息,将过度宽松的金融环境调整回“中性”。 
  (作者为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师。本文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  
 


阅读次数:4344

税收法规

更多 >>

税务实务

更多 >>

财税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