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税务网
“十五”期间税收工作取得哪些成绩
“十五”时期,全国税务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大力推进各项税收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主要取得如下四方面成绩:
一、税收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增强了国家财政实力
“十五”期间,全国税收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税收年收入2001年、2003年、2004年分别突破15000亿元、20000亿元和25000亿元,2005年达到30866亿元。5年共入库税款109217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未扣除出口退税),年均增长19.5%,5年翻了一番多。
“十五”时期税收收入随着经济发展稳定较快增长,大大增强了国家财政实力,为各级政府增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证。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8亿元,分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科研工作、“三农”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科教文卫事业、社会保障和福利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设。
二、税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税制体系进一步完善
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2000年,安徽省率先以省为单位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试点。2004年,黑龙江、吉林进行免征农业税试点,同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2005年,28个省份免征了农业税,全年免征农业税220亿元。今年1月1日起,全面取消农业税,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退出了历史舞台。今年取消农业税后,与税费改革前比较,全国农民减少税费负担1250亿元。
积极实施出口退税改革。从2002年起,我国对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出口货物全面推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2004年,实行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偿还了历史欠账,实现了“新账不欠”。去年完善了出口退税负担机制。5年累计办理出口退税和免抵调库11941亿元,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从2004年7月1日起,在东北地区部分行业实行了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的改革试点,截至去年底累计办理抵扣退税40多亿元。去年又进一步完善了试点方案,为下一步增值税转型的全面推开积累了经验。
对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进行了修订。自今年1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从每月800元提高至每月1600元。这将减少个人所得税280亿元。同时扩大纳税人自行申报范围,有利于加强对高收入者的征管。这些都将使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三、税收政策有效落实,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结合税收工作实际,认真贯彻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清理检查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规范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税收政策。加大对房地产交易行为的税收调控力度,促进房价基本稳定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和进一步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的要求,调整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调高了煤炭、原油、天然气的资源税税额标准。
落实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取得较好成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鼓励企业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鼓励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支持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截至2005年底,全国有525万下岗失业人员享受了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累计减免税额200多亿元。
实施支持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规范了与教育事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科技进步的税收支持力度,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文化企业及改革试点单位给予税收优惠,实施应对非典、禽流感疫情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和落实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实行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税收政策。如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对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减半征税,暂免征收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中涉及的印花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
四、坚持依法征管,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大力推进依法治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认真落实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深化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一批税务行政审批项目。制定实施税收减免管理办法,严格减免税管理。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推广应用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税法宣传,开展经常性的税收执法检查,加强税收执法监督。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查处各种涉税违法案件,5年共查补税款1989亿元。
大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分析预测水平,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促进纳税人依法申报纳税。推广应用税控加油机,开展推行税控收款机试点。加强发票管理,推广使用有奖发票。实行增值税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搞好汇算清缴,提高了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统一了税收执法文书,改进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报送办法,减轻了纳税人负担。积极推进中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即金税工程(CTAIS)建设。成功实施增值税管理信息系统,积极开展综合征管软件试点推广工作,完善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推进这三个系统之间的信息整合。去年金税工程(三期)立项获得国务院批准,相关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2005年税收增长20%,高于GDP增长近10个百分点,为什么有如此差距?具体分析,有以下五方面原因:
价格因素和统计口径差异影响。税收是按照现价计算征收的,税收增长率是按现价计算的,而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长率是按不变价或者叫可比价核算的。去年按可比价统计的GDP增长是9.9%,如果考虑价格因素,去年GDP现价增幅是14%,与去年税收增幅20%的差距就大大缩小了。
GDP结构与税收结构之间有差异。GDP由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组成,而税收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特别是来源于第二产业。去年三次产业现价增长率分别为8.4%、16.6%和12.9%,如果把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去掉,二、三产业增加值现价增长要高于总的GDP现价增长,与税收的现价增幅差距还会进一步缩小。以增值税为例,增值税是我国最主要的税种。增值税对应的税基是工商业的增加值,其中,工业增值税(占增值税83%)对应的税基是工业增加值,去年工业增加值现价增长。16.8%,工业增值税增长19%,扣除免抵调库不可比因素后增幅为16.7%,两者增长基本同步。营业税也是我国一个主要税种,去年营业税增量中几乎有一半来自房地产业以及建筑安装业。去年房地产业投资增长是19.8%,来自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的营业税分别增长18.2%和21.5%,大体上与税基对应。企业所得税也是去年增收比较多的一个税种,企业所得税实行当年预缴到第二年一季度汇算清缴的征管办法。去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增长35.3%,首先得益于企业实现利润保持比较快的增长,去年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2.6%,预缴当年所得税也增长了23%。同时也得益于2004年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8.1%,而2004年预缴税款增长25%左右,差额部分转到次年缴纳,使得2005年一季度汇算清缴收入比较多,增幅达86%。因此,去年企业所得税增幅相对比较高。
外贸进出口对GDP增长与税收增长的作用影响不一样。外贸在GDP中核算的是进出口净值(出口减进口),即进口作减项,出口作增项,所以进口数量越多,对于GDP减去的数字就越多。但进口体现在税收上却是增项,只要进口,就会有税收。因此,外贸进口实际对GDP和税收增长起相反的影响。这个影响在2004年更明显,2005年稍弱一些。2004年进口增长36%,进口环节税收增长32.9%,拉动税收增长4.5个百分点。2005年进口增长12.7%,进口环节税收增长13.9%,拉动税收增长2个百分点。而出口退税不从税收收入中扣除,作冲减财政收入处理。这也是税收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的一个因素。
累进税率制度对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影响。我国个人所得税中的工资、薪金所得实行九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和承包承租所得实行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这样当应税所得达到一定规模时,适用税率提高从而使税收收入呈现跳跃式增长,导致个人所得税增幅往往会高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
加强税收征管因素的影响。全国税务机关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防止跑冒滴漏,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税收征收率提高,促进了税收收入随着经济发展稳定较快增长。去年清理欠税200亿元,严厉查处偷骗税案件,查补税款367亿元,也增加了一部分收入。 &nb